Copy
保育基金大自然感覺
愛護微小昆蟲  欣賞大自然之美

現在又到行山好季節,登高望遠,當然要讚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既享受鳥語花香,又可尋訪途中躲著的蛇蟲鳥獸。人在野外,免不了被嗡嗡的蜜蜂環繞著,又或是看見螞蟻尋找食物。然而當你細看周遭環境,你會發現大自然讓人感到驚訝的,實在比輕輕一瞟時發現更多。事實上,自然環境裡的各種脊椎動物,全靠一眾常被忽略的無脊椎動物默默耕耘,才可賴以繼續生活。

脊椎動物包括爬行類、哺乳類、鳥類及兩棲類,通常因為體型較大而較易獲注視,但其實佔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的比重很少(少於5%)。另一方面,看似微不足道的無脊椎動物,卻貢獻了生物多樣性的大多數。牠們的數量甚豐,在生態系統上擔當不同的角色,直接影響了有多少植物及脊椎動物能存活,以及不同棲息環境裡的生物量及其組成結構。

為例,全球共有2萬多個品種,為開花植物品種傳播花粉,以促進植物結出果實,這些果實又成為了處於食物鏈較頂層位置的草食動物或雜食動物的重要食糧。保護蜂類其實同時保護了更多體型更大的脊椎動物。

除了蜜蜂,數量眾多的螞蟻也是在陸上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無脊椎動物。「傘護種」如大象及紅毛猩猩,有助評估生態系統的健康,但原來螞蟻亦是估計昆蟲多樣性的指標,協助找出某棲息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最近,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管納德博士所領導的「昆蟲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發表一個在科學上首次被描述的新螞蟻品種 – 紫荊花細腰屬家蟻,又名「金樹蟻」。研究團隊於港大附近的龍虎山郊野公園發現這種至目前為止屬本港獨有的蟻種。此重大發現不但說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依然有限,而在這自然棲息地日漸消失、眾多生物面臨絕種的年代,趕緊在新物種消失前發現牠們並作出記錄,變得尤其重要。

鑑於現時我們對本地蟻類的保育狀況欠缺資料,保育基金今年向香港大學的管納德博士提供兩年資助,透過分析以往及最新的野外記錄去評估本地蟻種於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育狀況,並找出本地對螞蟻種群特別重要的棲息地,該研究已於2016年10月展開。

研究昆蟲的科研人員漸多,但我們作為市民大眾,有甚麼方法可以保育這些微小的自然建築師? 近年,「無痕山林」的野外倫理概念在世界各地抬頭,主要鼓勵行山客妥善處理垃圾,不要帶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小動物以至歷史文物。我們亦要尊重在野外的一眾生命,不論體型大小亦要避免觸摸,特別是在塗抹驅蟲劑後。

下一次到郊野公園,記住要對小型動物多加留意及欣賞啊!

活動預告
 生態保衛賽報名早鳥優惠 
保育基金連續第三年舉辦「生態保衛賽」慈善跑,為支持亞洲區的野生生態保育工作籌募善款。生態保衛賽將於2017年2月26日假香港科學園舉行,屆時你會化身為於怒海中掙扎求存的「海洋動物」,克服重重海洋垃圾關卡,避開「海洋殺手」的追捕,奮力逃奔至賽事終點﹗茫茫大海之中,你只可倚靠「保育達人」為你擊退殺手,以及尋找「動物救援中心」補充能量。
 
你可選擇以個人或家庭名義 (2-4人) 參加3公里同樂組、參與10公里個人計時挑戰組、或10公里冠軍盃 (企業隊制賽;以六人為一隊)。請即報名享早鳥優惠,你亦可與朋友一起報名以享團體報名優惠,詳情見活動網頁

首200名登記參加者可獲贈Spibelt跑步腰包,方便跑步時攜帶隨身物品。其後500名登記參加者則可獲贈以循環再造塑膠製成的鞋袋一個。

立即報名                     瀏覽賽事須知

 中國大鯢 (娃娃魚) 的保育工作分享 
保育基金支持中國大鯢的保育工作已屆六年,我們很開心邀請到倫敦保育學會 Becky Shu Chen 女士於 12月9日晚上 7時15分 於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樓1樓103室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工作。
 
保育基金誠邀你們出席分享會,因座位有限,請預先將您的姓名、聯絡電話號碼以電郵傳送至carrie.sk.chan@oceanpark.com.hk作登記,每人最多可留4位。
 大學生「走飲管」潮語創作比賽 
塑膠垃圾對海洋生物構成重大威脅,我們必須正視濫用塑膠的風氣。即棄塑膠飲管在香港的海灘隨處可見,我們有望從拒絕塑膠飲管這個小習慣開始逐步「減塑」。大學生「走飲管」潮語創作比賽旨在借助潮語引領無飲管潮流,繼而推及其他即棄餐具,最終達至締造「無塑」新生活的目標。妥善處理及回收廢物固然重要,源頭減廢更應實行! 
 
發揮創意,用潮語帶動綠色行動救救地球!請即參加比賽,獎品包括香港海洋公園入場成人門票!截止日期:2016年12月13日。
活動重溫
 與各界攜手保育鯨豚 
保育基金最近資助了兩個有關鯨豚保育的研討會,同事們亦於會上報告了鯨豚擱淺個案的跟進情況。

第五屆海峽兩岸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
研討會於10月17至21日在中國海南島三亞舉行,近90名來自研究院、大學、政府部門、保護區以及其他機構的人員匯聚一堂,報告了有關海峽兩岸的鯨豚研究及保育項目的最新進展。研究會共安排了60項報告,當中20個以中華白海豚為主題,另有16個關於極度瀕危的長江江豚。
 
 
保育基金團隊報告了於香港水域鯨豚擱淺個案的跟進,以及與不同機構合作進行研究的進程。由2014年開始,保育基金與香港理工大學及東華學院合作,在為擱淺鯨豚屍體進行傳統解剖前,先透過電腦斷層掃瞄及磁力共振技術進行影像解剖,以獲取初步或額外資料,了解擱淺鯨豚的死因。團隊的個案分享獲得與會者的肯定及高度評價。
 
 
此研討會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辦,並獲中國科學院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贊助。

第二屆東南亞海洋哺乳類擱淺網絡研討會
保育基金及海洋公園獲泰國的海洋動物獸醫護理及研究中心與政府部門海洋及海岸資源處邀請,共同舉辦第二屆地區性的東南亞海洋哺乳類擱淺網絡研討會及工作坊,旨在提升參與者處理擱淺個案時的緊急處理流程以及獸醫護理程序。研討會及工作坊已在11月於泰國舉行,並特別安排與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 的工作坊一同舉行,以讓更多區內人員參與。

在兩天的研討會中,來自11國的代表報告了國內的擱淺網絡的情況,亦有七位講者就不同專題作分享,包括:香港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就香港水域海洋哺乳類擱淺跟進的合作個案分享、有效的合作研究方法、運用流動電話應用程式報告擱淺個案、於鯨豚屍體就外部症狀、傷口與外傷作取證調查,還有IWC主講的鯨魚遭漁具誤纏情況,以及整理海洋野生動物肉類資料的OFFTAKE計劃。兩天半的工作坊則著重練習處理擱淺個案時的緊急處理流程、解剖程序,細胞檢驗示範,以及護理藥品等。研討會及工作坊獲150人員參與。

東南亞海洋哺乳類擱淺網絡於2013年成立,以建立一個促進區內海洋哺乳類擱淺個案跟進水平的地區性網絡為主要目標,首屆研討會暨工作坊同年在菲律賓舉行,其後於2013年及2015年,印尼及中國均舉辦了兩個以國內人員為目標的工作坊。保育基金除了分享經驗,亦同時為工作坊提供資助,而海洋公園的獸醫及動物部團隊,則以講者及導師身份參與。
 
今年的督導小組會議上,成員決定將網絡由東南亞擴展至整個亞洲,成為亞洲海洋哺乳類擱淺網絡。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6 
「心繫.自然」
香港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怡人的郊野更是近在咫尺。為了鼓勵市民探索和認識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與40個團體 (包括保育基金) 合作,舉辦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6,並以「心繫.自然」為主題,為市民提供逾130項生物多樣性的教育活動,包括生態導賞團、自然工作坊、義工活動等。
 
保育基金在漁護署資助下,舉辦了中華白海豚考察之旅及東澳探秘活動,並動員自然愛好者到水口灣清潔泥灘,以及到學校進行海洋保育的講座。今年的新增活動有走飲管潮語創作比賽。南生圍觀鳥團是2016年的最後一個活動,將於12月18日舉行,活動尚有少量名額,如你希望參與,請即填表報名參加。詳情請瀏覽活動網頁
中華白海豚考察之旅
與中學教師到東澳古道探秘
與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義工隊前赴下白泥,為馬蹄蟹清潔泥灘棲息地。
到訪幼稚園進行海洋保育講座
 綠色生活小貼士
 走塑日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的五位學生,響應保育基金呼籲各界減少使用即棄膠飲管的活動,於11月10日在理工大學舉行了「走塑日」,此活動亦同時是他們的服務學習課程「與環保團體建立綠色社區」 的習作。
 
活動當日,理工大學文康食堂 (學生飯堂) 的膠飲管一律收起,在售出的1,530多杯凍飲中,只派發了少於30枝膠飲管,即節省了1,500枝膠飲管,成果令人鼓舞。主辦活動的同學亦設置了推廣攤位,向師生講解即棄膠飲管對海洋環境及動物的害處,並建議直接舉杯飲凍飲,或改用不鏽鋼飲管作替代。同學於當日取得逾520名師生簽名承諾支持無飲管運動,並接受挑戰,停止使用膠飲管兩星期。
 一分一毫助保育 
保育基金的每一份子都致力將保育的信息傳得更遠,為一眾有口難言的野生動物朋友發聲,有關過往的故事可參閱保育基金網頁

您的捐款大大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請加入基金之友下載申請表),讓我們一同幫助更多的物種,資助更多有關保育的研究,攜手共建美好明天!
瀏覽我們 YouTube 短片
加入我們 Facebook 專頁
分享此電郵
©2016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留所有權利。
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我們的電子郵件,請發送電郵到opcf@oceanpark.com.hk或點擊這裡

地址:
香港 香港仔 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