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鯊魚的重要性
鯊魚是頂級捕獵者,在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擔任重要角色,是海洋健康的重要指標,透過捕食弱小生病的獵物與其他捕獵者,有助維持生物多樣性。鯊魚在食物鏈的角色,亦對漁業及經濟帶來間接的影響。以北卡羅來納為例,鯊魚數量減少令牛鼻鯆數量增加,這些鯆魚吃盡了海灣內的扇貝,令扇貝漁業被迫關閉。
(資料來源:http://eu.oceana.org/en/importance-sharks)
溫柔的巨鯊 — 鯨鯊
鯨鯊是其中一種最可愛及最為人熟悉的鯊魚,作為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魚類,但卻以濾食浮游生物維生,分佈於熱帶及溫帶水域,能作長距離的遷移。面對捕鯊漁業、漁網誤纏及被船隻碰撞的威脅,鯨鯊的保育狀況已於2016年由「易危」提昇為「瀕危」物種,儘管距離滅絕又近一步,但我們希望各國政府能因此訂立及執行更多保育行動。
由於每條鯨鯊均有獨特的斑點及條紋,故研究員統一比較鯨鯊左側胸鰭後的位置以識別不同個體。 The Wildbook for Whale Sharks photo-identification library是一個專為識別鯨鯊而設的圖像數據庫,裡面分別收錄了已被識別和有待識別的鯨鯊紀錄。海洋生物學家會透過這個資料庫收集鯨鯊的相片和紀錄,以取得牠們的分佈及數量等資料並作分析。只要將你手上已有的鯨鯊出沒資料或相片上載到數據庫,你亦可以為鯨鯊保育出一分力。
雖然鯨鯊在香港水域比較罕見,但在2008、2010、2012及2015年的6至7月,香港亦有發現鯨鯊的紀錄。若然有幸遇上牠們,切記要保持距離遠遠觀賞,並嚴格遵守不可接觸不可餵飼的守則。如有意到海外參加與鯨鯊相關的生態旅遊活動,請搜集資料了解相關活動會否對鯨鯊或當地環境造成傷害,並選擇負責任且遵守觀賞鯨鯊守則的公司。
跟進香港水域的鯊魚及鯆魚擱淺個案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攜手跟進本港水域的鯨豚擱淺個案,於2016年6月合作滿10周年時,雙方將合作範圍擴展至部份鯊魚及鯆魚品種,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危名錄上列為「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的物種。
尖頭鯊 – 香港的原居民
保育基金於2016年6月23日接獲漁護署通報,跟進一宗位於屯門蝴蝶灣的鯊魚擱淺個案。今次發現的物種為尖頭鯊 ( Scoliodon macrorhynchos),屬於其中一種本地鯊魚品種;其屍體及後已送往海洋公園,由擱淺行動組進行解剖。該尖頭鯊為成年雌性,身長61厘米重0.82公斤,身體表面無明顯傷痕,但已達中度腐爛 (第三級) 程度,因此未能確認死因。

尖頭鯊普遍在近岸淺水的熱帶水域出沒,於大型淡水河口 (如珠江河口) 比較常見,不會對人類構成傷害。牠身長可達70厘米,大概於身長約50厘米時達至性成熟。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危名錄並未有評估尖頭鯊的保育狀況。
在本港出沒的大部份鯊魚均對人類無威脅。如市民懷疑發現鯊魚,請儘快致電1823電話中心通知漁護署。若你在進行水上活動時發現鯊魚蹤影,請保持冷靜及慢慢游離現場,並報告漁護署。如屬已刊憲的公眾泳灘範圍,亦請通知當值救生員。保育基金希望市民留意,在防鯊網範圍內游泳是安全的;而鯊魚在沒有被挑釁的情況下通常亦不會攻擊人類。
尖吻鯖鯊 – 香港首個正式紀錄
2017年2月4日,保育基金在梅窩一個沙灘跟進了一宗鯊魚擱淺個案,該雌性鯊魚體長2.45米,屍身已嚴重腐爛 (達第4級),特別是魚鰭部份,行動組未能於現場確認品種,但其後經基因測試確定為尖吻鯖鯊,這亦是香港的首個正式紀錄。尖吻鯖鯊是溫血的鯊魚,可適應熱帶及溫帶的水域。曾有研究員在紐西蘭為一條雌性尖吻鯖鯊繫上追蹤器,紀錄到該鯊魚在6個月期間已游了超過8,265英里,即平均每日37英里,資料更顯示她的爆發力驚人,曾以時速62英里作短途衝刺,相信是正在獵食速度同樣驚人的獵物。

尖吻鯖鯊面對的威脅包括以牠為目標的捕鯊漁業及競技釣魚、牠們亦是吞拿魚及旗魚延繩釣與流網作業的誤捕物種,被列為「易危」物種,有絕種的危機。對於這條在香港發現的鯊魚,我們未有發現螺旋槳切痕或被漁具纏繞的痕跡,但因屍身嚴重腐爛,亦未能得悉牠因何致死。

2008年於中國海南島漁市場紀錄到的尖吻鯖鯊
幫幫鯊魚 救救海洋
助人助己 何樂不為?
鯊魚保育聽起來很難,但行動起來卻也很容易:拒絕食用魚翅、鯊魚油丸及其他鯊魚製品;向家人及朋友講解背後原因,並說服他們一起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