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OPCFHK Nature's Touch
保護鯊魚  由認識及關愛開始
齊來慶祝8月30日國際鯨鯊日
 鯊魚的重要性 
鯊魚是頂級捕獵者,在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擔任重要角色,是海洋健康的重要指標,透過捕食弱小生病的獵物與其他捕獵者,有助維持生物多樣性。鯊魚在食物鏈的角色,亦對漁業及經濟帶來間接的影響。以北卡羅來納為例,鯊魚數量減少令牛鼻鯆數量增加,這些鯆魚吃盡了海灣內的扇貝,令扇貝漁業被迫關閉。
(資料來源:http://eu.oceana.org/en/importance-sharks)

 溫柔的巨鯊 — 鯨鯊 
鯨鯊是其中一種最可愛及最為人熟悉的鯊魚,作為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魚類,但卻以濾食浮游生物維生,分佈於熱帶及溫帶水域,能作長距離的遷移。面對捕鯊漁業、漁網誤纏及被船隻碰撞的威脅,鯨鯊的保育狀況已於2016年由「易危」提昇為「瀕危」物種,儘管距離滅絕又近一步,但我們希望各國政府能因此訂立及執行更多保育行動。
 
由於每條鯨鯊均有獨特的斑點及條紋,故研究員統一比較鯨鯊左側胸鰭後的位置以識別不同個體。The Wildbook for Whale Sharks photo-identification library是一個專為識別鯨鯊而設的圖像數據庫,裡面分別收錄了已被識別和有待識別的鯨鯊紀錄。海洋生物學家會透過這個資料庫收集鯨鯊的相片和紀錄,以取得牠們的分佈及數量等資料並作分析。只要將你手上已有的鯨鯊出沒資料或相片上載到數據庫,你亦可以為鯨鯊保育出一分力。
 
雖然鯨鯊在香港水域比較罕見,但在2008、2010、2012及2015年的6至7月,香港亦有發現鯨鯊的紀錄。若然有幸遇上牠們,切記要保持距離遠遠觀賞,並嚴格遵守不可接觸不可餵飼的守則。如有意到海外參加與鯨鯊相關的生態旅遊活動,請搜集資料了解相關活動會否對鯨鯊或當地環境造成傷害,並選擇負責任且遵守觀賞鯨鯊守則的公司。

 跟進香港水域的鯊魚及鯆魚擱淺個案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攜手跟進本港水域的鯨豚擱淺個案,於2016年6月合作滿10周年時,雙方將合作範圍擴展至部份鯊魚及鯆魚品種,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危名錄上列為「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的物種。

尖頭鯊 – 香港的原居民
保育基金於2016年6月23日接獲漁護署通報,跟進一宗位於屯門蝴蝶灣的鯊魚擱淺個案。今次發現的物種為尖頭鯊 (Scoliodon macrorhynchos),屬於其中一種本地鯊魚品種;其屍體及後已送往海洋公園,由擱淺行動組進行解剖。該尖頭鯊為成年雌性,身長61厘米重0.82公斤,身體表面無明顯傷痕,但已達中度腐爛 (第三級) 程度,因此未能確認死因。

尖頭鯊普遍在近岸淺水的熱帶水域出沒,於大型淡水河口 (如珠江河口) 比較常見,不會對人類構成傷害。牠身長可達70厘米,大概於身長約50厘米時達至性成熟。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危名錄並未有評估尖頭鯊的保育狀況。
 
在本港出沒的大部份鯊魚均對人類無威脅。如市民懷疑發現鯊魚,請儘快致電1823電話中心通知漁護署。若你在進行水上活動時發現鯊魚蹤影,請保持冷靜及慢慢游離現場,並報告漁護署。如屬已刊憲的公眾泳灘範圍,亦請通知當值救生員。保育基金希望市民留意,在防鯊網範圍內游泳是安全的;而鯊魚在沒有被挑釁的情況下通常亦不會攻擊人類。

尖吻鯖鯊  – 香港首個正式紀錄
2017年2月4日,保育基金在梅窩一個沙灘跟進了一宗鯊魚擱淺個案,該雌性鯊魚體長2.45米,屍身已嚴重腐爛 (達第4級),特別是魚鰭部份,行動組未能於現場確認品種,但其後經基因測試確定為尖吻鯖鯊,這亦是香港的首個正式紀錄。尖吻鯖鯊是溫血的鯊魚,可適應熱帶及溫帶的水域。曾有研究員在紐西蘭為一條雌性尖吻鯖鯊繫上追蹤器,紀錄到該鯊魚在6個月期間已游了超過8,265英里,即平均每日37英里,資料更顯示她的爆發力驚人,曾以時速62英里作短途衝刺,相信是正在獵食速度同樣驚人的獵物。

尖吻鯖鯊面對的威脅包括以牠為目標的捕鯊漁業及競技釣魚、牠們亦是吞拿魚及旗魚延繩釣與流網作業的誤捕物種,被列為「易危」物種,有絕種的危機。對於這條在香港發現的鯊魚,我們未有發現螺旋槳切痕或被漁具纏繞的痕跡,但因屍身嚴重腐爛,亦未能得悉牠因何致死。

2008年於中國海南島漁市場紀錄到的尖吻鯖鯊
 
 幫幫鯊魚  救救海洋  
 助人助己  何樂不為? 

鯊魚保育聽起來很難,但行動起來卻也很容易:拒絕食用魚翅、鯊魚油丸及其他鯊魚製品;向家人及朋友講解背後原因,並說服他們一起參與。
中學生校園計劃現正接受報名
 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 
馬蹄蟹存在至今已超過4億7千5百萬年,然而在城市發展及污染打擊下,馬蹄蟹棲息地日漸流失,加上被人類捕捉作食用及醫療用途 (其血液可製成鱟試劑)以及遭漁網誤纏等威脅,近年正面臨滅絕的危機。香港的種群數目,在10年間已大幅下降9成。
 
計劃詳情
  1. 飼養年幼馬蹄蟹 - 親身照顧這種特別的活化石
  2. 宣傳活動 - 進一步在校園及社區內推廣保育訊息
  3. 泥灘生態導賞團 - 到訪港島大潭篤或元朗下白泥了解馬蹄蟹的泥灘生境
  4. 保育講座 - 提高對野外生態保育的意識
  5. 馬蹄蟹野放活動 - 清潔泥灘及將照顧的馬蹄蟹放回野外棲息地
馬蹄蟹需要大家的幫忙! 今年保育基金將會招募30間中學參與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活動由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舉行。有興趣參與的學生,歡迎向學校的生物科教師或校長表達意願。請留意,申請以學校為單位,申請表須於2017年9月30日前電郵至candy.gw.lee@oceanpark.com.hk!

如需進一步資料,歡迎瀏覽保育基金網址Facebook專頁
《無飲管運動》-「海岸保衛者」學生大使計劃 
眾所周知,海洋垃圾對環境、野生動物及人類健康都有壞影響,但我們卻不知道大自然裡究竟有多少垃圾、它們需要多少時間才可分解,或是它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嚴重。塑膠飲管和攪拌棒是十大海洋垃圾之一,我們使用時間只十數分鐘,但一支塑膠飲管卻需要400至500年才可被分解。保育基金希望藉著《無飲管運動》,邀請市民大眾由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開始,建立「走飲管」的潮流。
 
《無飲管運動》當中的「海岸保衛者」學生大使計劃,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垃圾的嚴重性及海岸保育的重要性。活動中,保育基金會到多間中學進行講座,並招募最多25位學生大使參與活動。

計劃詳情
  1. 學校講座 - 講解香港海岸生物多樣性、其保育概況、海洋垃圾問題及簡介學生大使計劃詳情。
  2. 學生大使計劃工作坊 (2天) - 學習演說及活動提案撰寫技巧,並參加生態導賞團及進行海岸清潔活動。
  3. 海岸保育活動推廣 (活動提案) - 提交及講解活動提案
  4. 海岸保育活動推廣 (運用保育基金的資助完成活動) - 向大眾推廣海岸生態及保育知識。
  5. 生態保衛賽教育活動攤位 (自願性參與) - 構思教育活動或小遊戲,在教育攤位與市民分享海岸保育的知識和重要性
改變小小的習慣,就可以為環境帶來大改變! 如您有興趣參與,歡迎向學校的生物科教師或校長表達意願。請留意,申請以學校為單位,申請表 (將於9月1日備妥) 須於2017年10月31日前電郵至janet.ho@oceanpark.com.hk。
更多活動資料
 馬蹄蟹 

7月及8月舉行的三場野放活動,正式為2016/17年度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劃上完美句號。儘管同學們對馬蹄蟹寶寶依依不捨,但他們都更期待牠們在野外環境繼續生活。再次感謝各位師生的參與以及香港城市大學的技術支援,讓保育馬蹄蟹的種子萌芽!
今個夏天,保育基金又開始一年一度的年幼馬蹄蟹普查,在泥灘上與時間及潮汐競賽,找尋微型的寶寶。第一日的普查就讓我們同時發現到圓尾鱟 (上) 及中國鱟 (下) 兩個品種,實在令人鼓舞。

這些馬蹄蟹寶寶需要在泥灘上生活約10年,才會長大到大海裡生活。你願意與我們攜手,一起保護泥灘清潔並拒絕破壞泥灘的生態嗎?
 
 
 保育基金港島區賣旗日 

8月5日是保育基金的大日子,在義工及善長的支持下,令賣旗日當天充滿祝福及行動。我們亦要感謝組成義工隊、響應募捐行動及在工作間進行內部募捐活動 (傳旗袋) 的一眾公司及企業。
 
您的愛心、汗水與笑容,已為保育基金籌得超過82萬2千元善款支持本地項目,包括物種保育的科研項目、社區及公眾教育工作,以及鯨豚擱淺跟進及社區教育工作。
 
港島區賣旗日已完滿結束,我們已開設了一個Facebook 專頁的相簿,歡迎大家與朋友分享當日的片段,齊齊呼籲身邊人一起從生活細節著手,減少使用即棄塑膠製品!
一分一亳助保育
保育基金的每一份子都致力將保育的信息傳得更遠,為一眾野生動物朋友發聲,有關過往的故事可參閱保育基金網頁

您的捐款大大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請加入基金之友(下載申請表),讓我們一同幫助更多的物種,資助更多有關保育的研究,攜手共建美好明天!
瀏覽我們 YouTube 短片
加入我們 Facebook 專頁
分享此電郵
©2017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留所有權利。
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我們的電子郵件,請發送電郵到opcf@oceanpark.com.hk或點擊這裡

地址:
香港 香港仔 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This email was sent to <<Email Address>>
why did I get this?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    update subscription preferences
Ocean Park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Hong Kong · HK, Aberdeen · Hong Kong, China China · China